
扫 一 扫 加 我 微 信
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发布会,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从监测方面就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回答记者提问。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我刚才也讲到,环境空气质量的6项指标年均浓度同比全部下降,其中,PM2.5已实现“十三五”以来的“六连降”,从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30微克/立方米,北京从78微克/立方米降到了33微克/立方米。PM2.5和O3浓度连续两年协同“双下降”。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实现“六连升”,从“十三五”之前的66%升到了目前的84.9%,长江、珠江流域等水质持续为优,黄河流域水质明显。空气、地表水成效的确非常明显,天蓝了、水清了、生态美了,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
但是,监测也发现,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仍存在某些区域、某些时段、某些指标较大幅度波动变差的可能。现阶段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仍处于中低水平上的提升,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气方面,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超标,臭氧污染仍较突出。淡水方面,仍有1.2%的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少数地区劣Ⅴ类断面难度较大,部分湖泊蓝藻水华居高不下,地下水V类占比达20.6%。海洋方面,近岸海域劣四类海域面积比例占9.6%。此外,个别地区生态破坏、局部区域生态退化还较为严重,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全覆盖的监测网络,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新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大力提升区域流域海域监测基础能力,以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